科學家們發現,注意力的本質,就是優先處理某條信息,放棄其他信息的能力。
這里的“信息”既可以是外部刺激帶來的感覺信息,也可以是你內心的意識和想法。大腦優先處理某些外部感覺信息的能力,被稱作“選擇性注意”。大腦優先處理某些內在心理現象的能力,叫做“執行性注意”。注意力在處理信息的時候,始終遵循著 “要事優先”的原則。不管周圍和內心同時發出了多少個刺激信號,注意力都會自然而然地轉向大腦認為重要的事物。大腦判定一個東西重要的依據主要有兩種:一是外部刺激;二是任務需要。出于生物本能,人的注意力會主動被顯著的外部的刺激吸引。這個過程可以簡單分為兩個階段,一個是前注意階段,另一個是注意階段。在前注意階段,雖然注意力還沒有轉向一個具體的感覺刺激,我們大腦里的無數個探測神經元,已經從周圍環境中提取和分析了大量信息。接下來,一些尤其突出的特征或是特殊的元素就會引起注意,發起第二輪更加詳細的分析,這就進入了注意階段。能引發注意的特征和元素有很多,最主要也是最常見的,就是顏色、聲音、亮度這類顯著的物理特征。其次,神經元也是“喜新厭舊”的,所以新鮮的事物也很容易吸引注意。另外,感情色彩強烈,或是讓我們記憶深刻的刺激也很容易引發注意。人類經過長久以來的進化,已經擁有了一套自主控制的系統,不僅僅依靠本能去選擇注意什么,還能根據任務的需要,調用執行系統和控制系統,選擇要注意的對象。執行系統會判斷出要達成目標需要哪些信息,然后,通知對這些信息敏感的神經元和腦區,讓它們趕緊活躍起來。執行系統除了要考慮面對各種刺激該如何反應,還會安排各種刺激的優先順序,對最需要注意的目標發展出一種超敏感性。
當一個任務涉及多個規則,或者需要同時處理好幾個任務的時候,還需要借助能隨時對事態進行偵測、評估和反應的控制系統。每當事情進展不順利,目標沒有被遵守,控制系統都能馬上偵測到并且做出反應。通過學習和經驗,控制系統還會發展出超強的預測能力,避免失誤的發生。我們覺得很難集中精力,經常是因為大腦在試圖執行一條混亂的指令,把好幾項任務摻雜在一起。不同的任務,有著不同的目標,你需要保存在工作記憶里的信息也有所不同。大腦一會兒注意這個,一會兒注意那個,結果就是兩件事情都做不好。當從一個任務切換到另一個任務的時候,會產生切換成本。運用下面幾種方法,合理規劃注意力,就能盡量降低切換成本。第一種方法就是,在兩項活動之間劃分清晰的界限。你可以大致估計第一項任務發生的時間,在這以前先專心做第二項任務,快到時間再停下來。第二種方法是,把其中一項任務替換成一系列更簡單的小任務。暫停簡單任務花費的切換成本相對比較少,迅速開始下一個簡單任務也要容易一些。還有一種方法,就是安排主題相近的任務。兩項活動如果是圍繞同一個主題的,那么它們所需要調用的信息和記憶也是相似的,不容易產生嚴重的干擾。信息時代,所有的新鮮事物都為了爭奪你的眼球而煞費苦心,但是別讓這些無用的信息浪費了你寶貴的注意力。當信息開始變得爆炸,最重要的事情,不是全部閱讀、照單全收,而是問自己需要什么。當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,你就開始擁有高效的注意力了。
